close
2777.gif前一陣子答應幫學姊忙,幫她寫一篇英詩賞析的稿子。她告訴我,大概就像是寫部落格的那種感覺就可以了,我心想寫部落格虎爛不用花腦筋,於是我就答應了。但是後來才理解到這篇文章是要給廣大高中生看的文章,開始便覺得,靠,我阿知要如何引導高中生讀一首詩阿!不過沒辦法我答應了只好忍耐著把它虎爛完,寫完發現,真是一篇板起臉來跟高中生虎爛一些沒營養的人生道理然後台下早已昏昏欲睡的文章。

美國詩人  羅勃.佛洛斯特:沒有走的路
Robert Frost's known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只可惜我不能都踏行。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我,單獨的旅人,佇立良久,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極目眺望一條路的盡頭,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看它隱沒在叢林深處。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於是我選擇了另一條路,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一樣平直,也許更值得,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因為青草茵茵,還未被踏過,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若有過往人蹤,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路的狀況會相差無幾。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那天早晨,兩條路都覆蓋在枯葉下,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沒有踐踏的污痕: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啊,原先那條路留給另一天吧!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明知一條路會引出另一條路,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我懷疑我是否會回到原處。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在許多許多年以後,在某處,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我會輕輕歎息說: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而我,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我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這當然不是我翻譯的,是隨便Google來的)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一1963)曾在達特第斯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過一段時間。在他成為詩人之前,他曾經一邊當農夫,一邊到中學教希臘語和拉丁語。他的第一部詩集出版於1913年,《沒有走的路》是弗羅斯特的一首名詩,作於1915年。弗羅斯特的詩歌十分受到大眾的喜愛,主要的原因之一他的詩用字淺詞易懂且寓意深遠,使用日常語言來深入描寫日常事件,即使是沒受過太多教育的人都能讀。

詩是精鍊的語言,有些詩讀來淺白易解,有些詩讀來猶如試圖解開層層文字密碼,簡單的文字有時讀來寓意深遠,有些讀看來詞藻繁複華麗,但是仔細一讀卻會發現那不過是過度的堆疊,並無深度。因此一首好詩並不在於它所使用的文字本身艱澀典雅與否,也不在於其篇章構句是否精巧,而是在於詩人所運用的文字形式,是否能夠引領出深意,是否能帶領讀者進行深層的思考並引起共鳴感,畢竟就詩而言,文字形式僅有與內涵的搭配優劣問題,形式本身僅是形式而已。

(我把我個人看一首詩的主觀評判意見寫進來,不過我想多數高中生應該不知道我這些話在寫什麼。每天背單字、算三角公式、補習、跟朋友打屁逛街就很忙/茫了,誰管這首詩在寫啥?而且現在寫週記都錯字一大堆且充滿注音文的高中生,這首詩應該是難到不行吧~還用字淺白咧。沒事很無聊看到第二段的學生一定覺得,靠杯!真想睡!不知所云!不過就此不要讀這篇文章也好,反正我也是虎爛得很辛苦。)

讀一首詩,或許一時之間尚不能懂得其中的意涵,但卻可以先從音律的安排先行領略抑揚頓挫之美。

這一首詩共分為四節,每節押韻很工整,留意一下每一句尾所押的韻,會發現都是依照×○××○這樣的韻型寫成,加上這首詩的用字淺詞不難,易於朗誦,因此在唸這首詩的時候,特別能夠領略它的音律之美,同時也讓人容易印象深刻。

(音律之美咧!我覺得一般本國籍的高中英文老師要字正腔圓把一首英詩朗誦得很好就已經是少之又少了,還學生自己念咧,會有音律之美才奇怪。)

一首好詩就如同一部好的電影,一首好歌,值得也經得起一讀再讀。值得再三閱讀的原因,自然不僅是因為形式音律之美,而是在於詩的意境與內涵。

(很努力地轉過來要來瞎掰一些陳腐的人生道理)

弗羅斯特的許多詩歌常描述許多大自然的景物,但事實上他並不是單純的描寫景物,而是透過這些自然景物來象徵某些意義。

《沒有走的路》這一首詩想要談的主題,或許可以將它視為是人生方向的選擇。凡其我們的一生都在做選擇,不管是大的小的,然而有些重要的人生決定一旦走下去,就不能再回頭。往往當我們在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會深刻地感覺到原來當初自己在某些時候做了那些的決定,後來便徹底地改變自己人生前進的方向了。也因此無論在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重新讀《沒有走的路》這一首詩,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感受。

(對啊,從小到大開始往往都從哀嘆自己買錯玩具,選錯組念了很久,念錯科系,跟不對的人交往了好多年,找錯工作遇到很爛的老闆,轉行錯了怕丟臉不能回頭,嫁錯人了只好默默忍耐或離婚。因此每一階段讀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感受啦,因為累積的錯誤選擇越來越多啦!每次重讀這一首詩就回覺得,靠杯!我的人生又多做了哪些白癡的決定。)

人生就像一條不能回頭的單行道。年輕的時候,父母與師長是自己在做人生決定時主要參考指標,不過隨著自己慢慢長大,經歷的事物越來越多,有些早慧的人會發現自己的人生想要追求些什麼東西,即使前方的路途不是很明顯,不知道會到什麼困難,但是往往憑藉著自己內在的聲音堅持地走下去,才會有機會真正找到自己人生想要追求的東西。

(很多人長大了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嫁人也是聽父母的意見,找工作買車也都是依循社會主流的評價,因為這樣最安全,所要遭受的同儕及社會壓力最小,而且倘若你是一個平庸之才,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是一件壞事,反正人家說什麼你就做什麼就好了不是很好?自己有自己想要追尋的人生目標,往往都要付出自己難以想像的代價,而且很多人往往以為自己很有才華,一天到晚幻想要出名,孰不知要先秤秤自己斤兩,而且斤兩足了也得要有機運才行,因此有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未必是一件多好的事好嘛?!)

不過,大多數的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都不是很確切地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一方面對於人生的閱歷太少,一方面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以及普遍的家庭文化之下,從小到大我們可以獨立自主做決定的機會並不多。

人生方向的決定有時就像是一場無法預知勝負的賭注,你無法得知你選擇這樣的人生方向,最終的結果是勝或負、好或壞,會把你帶到什麼地方去,在這首詩裡面,詩人在人煙罕至的路途上回頭看,或許因為領略到自然的幽靜之美以及寧靜的自由而感到值得,不過往前方的路走去,仍有許多不確定的變數,可能會有其它的叉路出現,也可能會有危險,也可能走下去會看到更美麗的風景。但這一切都是不得而知的,這或許也就是生命某方面公平而有趣的地方。

(好像越扯越遠了,沒辦法,我還得努力掰到兩千字,真是覺得很累!)

事實上,人生所做的任何選擇,最終的結果都沒有所謂的必然好或壞,完全端視你用什麼樣的角度、什麼樣的價值觀來評斷你目前的人生。

而我們在做這些選擇時,所應憑藉的是什麼呢?

《沒有走的路》這首詩用了一個幽微含蓄的隱喻來告訴我們,在詩的最後一段這樣寫著:「我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而這使得一切多麼地不同。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弗羅斯特或許想要藉由這樣的隱喻告訴我們,倘若能夠堅持著敢與眾不同的勇氣選擇自己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最終還是會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

(唉,如果真要能是這樣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lvinsh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